小学改名“幼儿园” 只为哄一年级娃娃上学
2017-09-21 来源:未知
六七岁的小朋友告别了幼儿园,走进小学校园,对于这个新“身份”、新的校园环境、新同学和新老师,他们有点好奇,有点兴奋,有点激动,也会有人很不适应。昨天,钱报记者收到一位小学家长报料,说是心疼孩子的校长,为哄一年级学生进校上课,不惜临时“改”了校名,把小学改成“幼儿园”。
消息一出,当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媒体纷纷转载,网友们更是评论如潮。从网友们的反响来看,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点赞和支持;二是质疑和吐槽。笔者的看法是,初衷虽好但不宜复制。毕竟每年都会有千千万万新生入校,出现少数学生不适应甚至不愿意入校实属正常,对此老师和家长应该采取适宜的办法劝导其入校学习。显而易见,这位校长的做法亦是其中的一种,但做法值得商榷。生活中,每个人自打上学那天起,就会面临年级、老师、学校等更换,不要说年仅六七岁的小学生,就连一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也是人生成长进步必然过程。当然,需要学校、家长平时加强引导教育,提高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还回到改名这件事来说,毫无疑问,这位校长临时给学校改名是煞费苦心,情系学生的具体表达。但是,这种不顾客观实际一味满足孩子要求的方式弊多利少。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提要求的性格,得不到满足绝不罢休。再说新入学的孩子那么多,如果有其他孩子提出老师不是幼儿园的老师你咋办?是不是还会说老师也是幼儿园的老师,这不成了善意的谎言了吗。也许有人会说,善意的谎言初衷是好的,结果也不错。但是,谎言终归是谎言,事后会给这名学生留下老师欺骗他的感觉。如果再给学生留下不良的示范作用就更得不偿失了。
实践证明,少年儿童的成长得益于对社会不断认知和适应的过程。因而,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应给他积极创造认知和适应的机会,从而让他不断成长和进步。再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需要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方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当尽心尽力予以满足,对不合理要求不能姑息迁就,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该放手时必须放手,该适应的就要让他适应。也就是说,关爱要有度,不能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并且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老师和家长就要注重培养幼小的孩子主动认知和适应新事物、新世界,才能消除孩子对新事物的恐慌心理,逐步培养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和避免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能激发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和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只是对学生,并且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因而,我们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的需求。简而言之,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认真抓好。
相关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