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暑(小暑养生、小暑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
2012-07-07 来源:未知
2012年小暑(小暑养生、小暑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
新华网天津7月6日专电(记者周润健、帅安宁)7月7日,将迎来小暑节气,标志盛夏时节开始登场。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盛夏时节,天气闷热,很多人常常感到倦怠疲劳、精神不振,总想睡觉,也就是“夏打盹”。营养专家表示,多食含钾食物、多吃醋和保证充足睡眠可驱困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解释说,“夏打盹”医学上称为“夏季倦怠症”。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出现“夏打盹”。“从中医角度看,由于闷热,人体容易消耗元气,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
“夏打盹”虽然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有时也会对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为预防“夏打盹”,盛夏时节要注意多补钾。最好的补钾方法是,在日常膳食中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红豆、鲜豌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带、紫菜等,牛奶、鹅肉、鲤鱼、鳝鱼中也有一定含量。此外,此时节还应多吃点醋,有助缓解疲劳,振奋精神,恢复体力和精力。
驱除“夏打盹”还要保证充足睡眠,最好能增加午睡。李艳玲表示,盛夏时节,昼长夜短,晚间睡眠不足,人体经过一个上午的劳动和工作,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所以午睡对保持充足精力有着重要作用。“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但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此外,出现困意时,可用冷水洗脸,刺激神经,赶走困意。另外,还可选择绿茶、芦根水或菊花茶等做为饮品,除了利尿利湿外,也可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7日“小暑”到了 盛夏高温高湿的日子要来了
长城网7月6日讯(王潇)明天零时41分左右,将迎来小暑节气。民间有谚语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虽然还未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高温、高湿的日子就要来到了。小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时节,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暑”是炎热的意思,而“小暑”表示天气炎热开始,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小暑期间,高温闷热天气不可避免。在北方地区,过了小暑,即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出现大雨或暴雨几率增多。同时随着夏季风的增强,空气湿度会随之增大,闷热天气也随之增多。
预防中暑很重要
1.喝水: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烧开过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鲜温开水,不要喝“陈”水;还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2.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3.及时散热:在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多洗澡,使汗水离开人体。
4.穿浅色衣服:棉质或聚酯合成的衣物因透气最为合适。
5.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6.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暑”是炎热的意思,而“小暑”表示天气炎热开始,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小暑期间,高温闷热天气不可避免。在北方地区,过了小暑,即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出现大雨或暴雨几率增多。同时随着夏季风的增强,空气湿度会随之增大,闷热天气也随之增多。
预防中暑很重要
1.喝水: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烧开过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鲜温开水,不要喝“陈”水;还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2.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3.及时散热:在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多洗澡,使汗水离开人体。
4.穿浅色衣服:棉质或聚酯合成的衣物因透气最为合适。
5.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6.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小暑将至,湿热天养生先辨体质
本报见习记者王超司路清
7月7日是小暑的节气,天气越来越热,不少市民都感到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身体疲乏无力。日照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每日前来咨询诊治的市民多达30余人。
市中医医院的医生王洪真解释说,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气温高,暑湿伤脾碍胃,脾胃虚热导致。暑湿之气易趁虚而入,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日渐消瘦,表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王洪真医生为市民推荐了四时养生法和体质养生法。
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养生最关键
所谓四时养生就要顺应四时变化。古人对四时的理解是丰富的,如“时”指代时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月或是一天,甚至是一日中的不同时辰。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心静自然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日也分“四季”,一天当中“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养生最为关键。
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
子时是阴阳交会之时,胆经当令,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人应该是保证充分睡眠,以养胆经之气。《黄帝内经》指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否则,肝胆的正常消化功能、解毒攻毒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体就会百病丛生。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午时(中午11点到1点)
午时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奇迹的转换点,是人体阴阳交会的时刻。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当此之时,必须保持身心安稳,或坐或卧,调息定身,不可情绪急躁。
卯时(早晨5点到7点)
卯时是大肠经当令。此时,天基本上亮了,凌晨5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保障生理性排出二便,清理一夜在体内积蓄的有毒物质。如果平时有便秘的情况,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清晨排便的良好习惯。另外,保证饮食当令,营养丰富,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
酉时(下午5点到7点)
酉时肾经当令,肾主藏精神。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可以化生元气,元气藏于肾,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补肾。
根据体质合理搭配药膳
王洪真医生介绍,人体的体质按阴阳五行进行分类。现代中医将人划分九种体质,不同体质有不同的调养方式。王洪真为市民介绍常见的三种体质养生法。
平和体质:体型匀称、健壮;面色红润且精力充沛;睡眠、饮食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愈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药膳:茯苓大枣山药粥
原料: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枸杞少许,红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枸杞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
气虚体质:说话无力,常出虚汗,疲乏无力。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较胆小,不爱冒险。务工者、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容易形成气虚体质。
药膳:杏仁薏米粥
原料:薏米15克、杏仁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薏米洗干净,杏仁洗干净待用。取沙锅加水适量,倒入洗干净的薏米,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放进杏仁。煮至粥成时,再将捣碎的冰糖放入,溶化即可。
功效:补肺益气。
血瘀体质:体型偏瘦,性格急躁,健忘。面色、口唇偏暗,常有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瘀斑。刷牙时牙龈常出血,眼睛常有红丝,容易烦躁,健忘。
药膳:丹参炖田鸡
原料:丹参15g,田鸡(青蛙)250g,红枣4枚。
做法:先将田鸡去除皮爪和内脏,红枣去核,与丹参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旺火烧沸,再改至小火炖煮2个小时,加入调料即可。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7月7日是小暑的节气,天气越来越热,不少市民都感到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身体疲乏无力。日照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每日前来咨询诊治的市民多达30余人。
市中医医院的医生王洪真解释说,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气温高,暑湿伤脾碍胃,脾胃虚热导致。暑湿之气易趁虚而入,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日渐消瘦,表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王洪真医生为市民推荐了四时养生法和体质养生法。
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养生最关键
所谓四时养生就要顺应四时变化。古人对四时的理解是丰富的,如“时”指代时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月或是一天,甚至是一日中的不同时辰。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心静自然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日也分“四季”,一天当中“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养生最为关键。
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
子时是阴阳交会之时,胆经当令,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人应该是保证充分睡眠,以养胆经之气。《黄帝内经》指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否则,肝胆的正常消化功能、解毒攻毒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体就会百病丛生。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午时(中午11点到1点)
午时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奇迹的转换点,是人体阴阳交会的时刻。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当此之时,必须保持身心安稳,或坐或卧,调息定身,不可情绪急躁。
卯时(早晨5点到7点)
卯时是大肠经当令。此时,天基本上亮了,凌晨5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保障生理性排出二便,清理一夜在体内积蓄的有毒物质。如果平时有便秘的情况,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清晨排便的良好习惯。另外,保证饮食当令,营养丰富,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
酉时(下午5点到7点)
酉时肾经当令,肾主藏精神。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可以化生元气,元气藏于肾,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补肾。
根据体质合理搭配药膳
王洪真医生介绍,人体的体质按阴阳五行进行分类。现代中医将人划分九种体质,不同体质有不同的调养方式。王洪真为市民介绍常见的三种体质养生法。
平和体质:体型匀称、健壮;面色红润且精力充沛;睡眠、饮食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愈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药膳:茯苓大枣山药粥
原料: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枸杞少许,红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枸杞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
气虚体质:说话无力,常出虚汗,疲乏无力。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较胆小,不爱冒险。务工者、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容易形成气虚体质。
药膳:杏仁薏米粥
原料:薏米15克、杏仁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薏米洗干净,杏仁洗干净待用。取沙锅加水适量,倒入洗干净的薏米,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放进杏仁。煮至粥成时,再将捣碎的冰糖放入,溶化即可。
功效:补肺益气。
血瘀体质:体型偏瘦,性格急躁,健忘。面色、口唇偏暗,常有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瘀斑。刷牙时牙龈常出血,眼睛常有红丝,容易烦躁,健忘。
药膳:丹参炖田鸡
原料:丹参15g,田鸡(青蛙)250g,红枣4枚。
做法:先将田鸡去除皮爪和内脏,红枣去核,与丹参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旺火烧沸,再改至小火炖煮2个小时,加入调料即可。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小暑节气吃啥: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组图)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相关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