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海报视觉胜过一切
2019-12-15 来源:87明星网
《黄金时代》剧照
讯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因为海报设计得好,以致于让人有点因此引颈期待。但3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之后却不由得感慨:这部片子怕是生错了时代。至少,在当下的时代,它和大多数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习惯并不合拍,这应该不是它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有关女作家萧红短暂一生的传记电影,故事的内容基本上尊重现存史料对萧红一生的记述,但在叙事方式上却选择相当前卫的手法。编剧李樯突破了传统讲故事的方法。一边由汤唯演绎萧红的故事,一边由萧红和她的朋友跳出戏外口述她的故事。不仅如此,对于萧红同一个故事的讲述,甚至有朋友的预言、当事人的自述以及相关当事人多年后的回忆三种不同的角度。也正因为有这种尝试,《黄金时代》给人的感觉更像一部纪录片。看得出创作者有意回避立场和主观,试图客观展现萧红颠沛的传奇一生。3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这种戏里戏外不断转换角度的方式,再现了萧红短暂一生中的很多人很多事,但却也并不让人觉得特别沉闷。这应该归功于许鞍华的功力和众多的明星客串名人。虽然故事是换了一种记录方式的流水账,但画面传递的信息和故事细节却相当生动。众多明星客串的文坛名人更是令人目不暇给,这当中,王志文客串的鲁迅先生最为出彩,连说话都是鲁迅文章的调调。如果不是这些,这部纪录片似的传记应该会闷很多。但现在的这种处理方式,还是很受文艺青年喜欢的,以致于在在广州的超前点映见面会上,有些文青直接向许鞍华导演表白说很喜欢这样的处理和表达。但请允许我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也就是一部只有文青和装B犯才会真心喜欢的电影。
《黄金时代》这种叙事方式营造的纪录片感,很难讨好以娱乐为目的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市场条件下,这种平实记录、不刻意营造戏剧冲突的电影,真的是很难赢得大众口味认同。很多人看电影就是为了获取感官刺激和娱乐体验去的,如果仅仅是平实记录,干嘛要去看电影呢?百度百科都有很多萧红资料,更不要说各种有关萧红的书籍也不在少数。更何况,萧红这个题材,真的不是热门题材。虽然霍建起导演前两年也有一部有关萧红的电影,但萧红这个人的大众认知度真的不算很高。更多人的会问:这部电影跟王小波的小说有关系吗?可以这么说,甚至连很多媒体人也未必知道萧红到底是谁。以致于看《黄金时代》超前点映时出现这么有趣的一幕,很多人一边看电影一边刷手机。电影结束后我在上厕所时听到这么有趣的一幕对话,问:你干嘛一边看电影一边看手机?答:我在查萧红的资料。而且,即便对萧红有所了解的人,也多是知道她跟几个男人的爱情八卦。真正看过她的书,又真正愿意从大时代的背景和角度去解读去了解萧红命运的人并不算多。再实际一点来说,一部3个小时的纪录片式的电影,也太不符合中国影院的排片需求了,用两部电影的时间放一部这样的电影,完全不是影院经历的理性选择。这种种因素都注定了《黄金时代》很可能是一部口碑不差但却观众了了的用心之作。这种口碑不差,一是因为看的人知道是大导演的作品不敢说不好,担心被人说不识货,另外就是真的有知音觉得这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本来想在点映后的见面会上问问导演的这个创作有什么想表达的,但根据许鞍华导演的说法,这部电影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是李樯的选择,导演也觉得不错,就按照剧本的结构实现了编剧的想法,导演创作的成分并不多。所以也就放弃了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只能根据实际的观影体验说说感受。3个小时的《黄金时代》看完后,因为编导都没有刻意站队选择角度和立场,因此我们还是只能根据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来了解萧红。但是,当你试图这样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即便看了3个小时的电影,但你还是不了解萧红。电影中有的,百度百科基本上都有,电影中也没有什么你从未听闻的新故事。如果对萧红一点都不了解的,看完电影之后你还是要去看看她的更多相关资料才会对她多一点认识。至于电影所呈现的她的命运多舛与时代的关系,这是每个时代的悲剧人物都有的共性,因此算不上有新意的表达,也更不是有深度的领悟。以致于看过电影之后忍不住会想:为什么要这么复述一遍萧红的人物小传呢?就因为她是萧红?
事后,我也问过几个对这部电影有关注的朋友,结果,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反而还是之前看过的那几款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设计的电影海报。以致于在一个饭局上,竟然有朋友说,如果有一部中国电影是因为海报被记住,那一定是《黄金时代》。好吧,我也承认,《黄金时代》的海报真的很好看,好看到有点超过电影本身!
相关内容资料: